灵璧县朱修合种植家庭农场坐落在灵璧县黄湾镇单营村,成立于2016年2月16日。农场经营面积743.40亩,主要是做粮食种植。农场设施设备完善,拥有拖拉机、收割机、植保无人机等大型农业机械20余台套,配备有烘干房和烘干设备,农机库、仓库、管理用房等农业生产附属用房及场地达3700多平方米。农场常年用工2人、季节性用工18人。农场销售途径多样,除了国家收储机构与商贩的收购外,农场还寻求订单销售,为周边的粮食加工公司提供供给。农场主朱修合出于对农业的情怀,凭借着自身的信念支撑与诚信经营,走出了一条“适度规模经营+全程机械化”结合的粮食生产之路。
近年来,农场年净收入稳定在35万元以上,亩均纯收益保持在500元以上,念出了一本种粮“致富经”。
成员分工合作 降低经营成本。农场充分的发挥共同生活的亲属的作用。全家8口人,5人参与家庭农场经营,各司其职,精诚合作,确立了“适度规模,家庭经营,全程机械化”的模式。朱修合作为农场主,负责全面经营管理及大部分田间作业,同时兼负责各种农业机械设备的维护;妻子坚守田间一线,负责收种管理;父亲负责后勤仓库管理;儿子负责农机操作;儿媳负责档案管理、农业投入品的采购使用、粮食销售等。农忙时节,农场还会雇佣一些田间工和农机驾驶员参与农业生产,为当地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。这种紧密的家庭合作模式,不仅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,还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。
适度规模经营,踏实稳步前行。农场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,采取“小踏步前进,稳步扩大规模”的思路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,农场主朱修合实现了从门外汉到高级农经师的华丽转身。自2016年签订第一份土地流转合同开始,农场依据自己的经济实力,采取“小步快跑,进中求稳”的策略,由最初的200多亩,到2018年扩大至300亩左右,从2022年至今基本稳定在600亩上下。针对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,农场不急不忙逐个去解决。朱修合本人更是不断学习,先后赴重庆大学、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学府深造,将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生产技术带回农场,为农场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科技赋能生产,种田迈进“四化”。农场整个生产的全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,并积极向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农场配备有联合收割机2台,大型拖拉机3台,小型拖拉机2台,喷雾机1台,装载机2台,粮食烘干机及配套设备,大型喷灌机2台套,大型液压翻转犁2台,西安亚澳旋播机2台,河北农哈哈玉米大豆专用施肥播种机2台,大疆T60植保无人机一架。
利用物联网技术远程操控,实现了种植智能化、现代化。农场在田间管理上引用了“水肥一体化”高效节水灌溉技术,将肥、水融合,在植物最需要的时期,定点、定量均匀地施入植物根系,既节水节肥又省工省时。该技术亩均节水50%、节肥40%、增产10%,增收300元以上,还解决了盐碱化和水污染的问题。现在一个人一部手机,坐在自家小院里就能轻松远程操控田间作业,在短时间内将数百亩的田地施肥和灌溉问题同时解决。
强化生产管理,规范农场发展。农场坚持高标准、严要求,从选种、耕种、植保、收割到加工,环环相扣,从源头把控产品质量。在选种上,瞄准市场需求科学选种;在耕种上,推行全程机械化,保证衔接前茬和后茬,遵照农业生产季节性的规律适时播栽,不误农时;在植保上,农场坚持绿色植保,选用低毒高效农药,应用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技术,减轻残留、污染,避免人畜中毒和作物药害;在收割上,农场依靠大型收割机,使得作物能在最好的状态时被收割,保证了最高质量的产品的获得。
农场积极纳入名录系统,使用“一码通”进行亮码经营,通过品牌宣传,提升了农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。农场坚持应用“家庭农场随手记”记账软件,记录产品营销售卖与库存情况、农场财务收支以及成本核算等。通过财务比对分析,经营利润点、亏损点一查便知;产品、投入品库存管理也更高效,精细管理带来了降本增效。
县农科所专家在灵璧县朱修合种植家庭农场种植基地察看指导玉米、大豆带状种植。
“三良”稳粮扩油,增产增效增收。家庭农场立足粮业,发挥自身优势,积极同杨湖、李清、高修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合作,2023年带动周边主体及农户发展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4100亩,种植大豆5000余亩。经秋收后测算,玉米平均亩产596.8千克,大豆平均亩产98.4千克,对比单独种植玉米地的亩产650千克,实现了“玉米不减产、多收一季豆”的种植目标,每亩比普通种植增收250元左右。选好“良种”。选择株型紧凑、耐密抗倒、耐高温、抗性强的康农玉8009等高产玉米新品种和耐阴耐密、抗倒耐除草剂和高产高蛋白、多抗耐高温郓豆1号等大豆新品种。施好“良法”。以合理增密、肥水精准调控为重点,合理扩行缩株,提高种植密度,推进绿色防控,抓好封闭除草和病虫害绿色防控。用好“良机”。农场累计投入400万元进行设备升级换代,新购置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专用播种机械,改装现有农机具,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提供技术装备支撑。
发挥示范引领,积极回馈社会。农场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,注重社会效益的转化,把自己成功经验分享出去,带动更多的人走上致富之路。每年带动就业110人次左右,其中脱贫户3人。定期组织周边低收入农户开展集中培训,帮他们快速掌握种植技术,解决种植共性难题,并根据不同种植时间段和品种,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指导。在田管上实施“五统一”,即统一收购、统一销售、统一防治作物病虫害、统一发放种苗、统一采购农用物资,带动了周边村种植技术的革新和观念改变。(张新生)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